技术一词,古汉语为技艺方术之意,泛指百工手艺及祝、史、射、御、医、卜的职业本领。最早见于《史记·货殖传》:“医方诸食技术之人,焦神极能,为重糈也。”西文technology(技术)一词出自希腊文lechne(工艺、技能)与logos(词、讲话)的组合,意思是对造型艺术和应用技术进行论述。仅从中西文技术一词的辞源看,似有中文独重经验技能,而西文还包含理论研究的差异,这可能与西文technology出现于近代科学产生之后并与之相连有关。当技术一词17世纪在英国出现时,仅指各种应用技艺,即制作工艺和技能。到20世纪初,技术的涵义逐渐扩大,涉及到工具、机器及其使用方法和过程。到20世纪后半期,技术被定义为“人类改变或控制客观环境的手段或活动”(参见《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严格一点说,我们可以把技术规定为人类在实践活动中直接应用的知识、技能、工艺、手段及方法、规则的总和。这里指的是实践活动而不是生产活动,是因为人类应用技术的领域并不限于生产活动,而是涵盖了实践活动的各个方面。但由于生产活动是实践活动的根本所在,也是技术的诞生和积聚地,因而它最典型地表现出技术的特性。
从性质上说,技术是一种信息,是人类生产力的专业性能的表征,是人与自然的实践关系的专业特征的标识。技术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三个部分:一是物化技术,即物化于劳动手段和劳动对象中的技术;二是操作技术,即体现在劳动技能、工艺流程、操作方法、生产规则等方面的技术;三是管理技术,即通过对生产活动要素进行组织、配置、整合、管理而表现出来的技术。技术的存在形态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划分:一是从主体与客体的角度看,有知识的存在形态和物化的存在形态之分;另一是从经验与科学的角度看,有经验的存在形态和科学的存在形态之分。如果说主体与客体的角度主要是一种逻辑的和形式的角度,那么经验与科学的角度在更深刻的意义上就是一种历史的和内容的角度。它所划分的也是人类技术发展的两个基本阶段:一个是经验的阶段,一个是科学的阶段。人类在制造工具的过程中产生了技术,但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技术一直是以经验的形态存在的,按马克思的说法,是表现为“工人的直接技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第211页)。它同生产活动本身直接联系在一起,以经验为内容和基础,“因而整个说来从未超出制造方法的积累的范围,这种积累是一代代加以充实的,并且是很缓慢地、一点一点地扩大的。(凭经验掌握每一种手艺的秘密)手和脑还没有相互分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第570页)即使在科学产生之后,由于社会的原因,它与技术也几乎一直是各自遵循自己的发展道路。在古代,科学知识专属于贵族知识分子,而技术则归制造工匠掌握。中世纪,商业飞速发展,社会经济交换活跃,才使科学和技术互相接近,关系日益密切。到19世纪,技术才逐渐以科学为基础(参见《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技术与科学的结合使技术具有了科学的存在形态,它“表现为科学在工艺上的应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第211页),技术以科学为内容和基础,科学的含量不断提高。现代技术的最大特点就是它与科学紧密结合,逐步实现了科学技术的一体化。
在生产力结构中,技术是一个性质特殊的要素:它是科学、劳动者和劳动资料作为直接生产力要素的现实形态,是人类生产力的社会性外壳,直接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实践关系,体现着人与自然的现实沟通,是人与自然的能动关系的一种特殊中介。所以,马克思十分重视专门研究生产加工技术的工艺学,认为“工艺学会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人的生活的直接生产过程,以及人的社会生活条件和由此产生的精神观念的直接生产过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410页注)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提出的“技术基础”(同上书,第422页)这个概念,除了作为特定生产方式所特有的劳动工具及其生产这个狭义的涵义之外,应该还在更广泛的意义上意味着技术也是人类生产力改造自然的专业基础,是科学、劳动者和劳动资料作为直接生产力要素存在、发展和发挥作用的专业基础。